名词解释:三哩岛事故
三哩岛事故 三哩岛事故指的是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芬县的三哩岛核电站于1979年3月28日发生的核事故。
事件起因
1979年3月28日凌晨4时,三哩岛核电厂2号机组以97%满功率运行,由于二回路给水泵发生故障,蒸汽发生器二次侧失去给水,一回路冷却能力下降,核反应堆和汽轮机自动停止运行,三个辅助给水泵自动启动。
事件经过
由于给水管上的阀门在其检修后没有按正常操作打开,蒸汽发生器得不到必要的冷却,致使蒸汽发生器烧干。一回路得不到冷却,温度和压力持续升高,最终过高的压力导致稳压器卸压阀自动开启,压力下降后,该阀门未能自动回座,造成一回路三分之一的冷却水流失,压力持续下降。
事件处理
初始事件两分钟后,应急堆芯冷却系统投入,将新的冷却水注入一回路系统。然而,几分钟后电厂运行人员误以为一回路已经住满了水,而关闭了高压应急注水系统。
事故后大约两小时零八分钟,运行人员发现稳压器阀门是开启的,于是关上了阀门,停止了一回路冷却剂的流失。
事故后大约三个半小时,开始向堆芯注入大量高压冷却水,堆芯开始冷却,结束了堆芯的过热过程。整个事件持续了大约36小时。
社会影响
由于堆芯失去冷却一段时间,导致堆芯损伤严重,堆芯燃料47%已经熔毁,大量放射性裂变产物从燃料中释放出来进入一回路冷却系统、反应堆建筑物和辅助建筑物中。由于安全壳的包容作用,大约5%惰性气体和极少量碘进入环境中。释放到环境中的放射性总量大约为9.25×1016 Bq,绝大部分为短寿命的惰性气体,其中60%为133Xe,131I仅为5.55×1011 Bq。
三哩岛事故无人员伤亡,仅有三位工作人员受到了略高于半年容许剂量的照射。事故对其周边环境和居民几乎没有造成任何危害。核电厂80km范围内居民集体剂量大约为20人.Sv,最大个人剂量小于1mSv。在事故后两周内,空气中131I的最大浓度为1.2 Bq/m3。在离场址1.9km环境的羊奶样品中,当年3月30日测得的131I的最高活度为1332 Bq/m3。电站下游的两个不同地点采集的河水样品中,没有监测到任何放射性。在147个土壤样品和3km范围内的171个植物样品中均未检出放射性碘。
虽然事故对环境的影响微不足道,对公众未造成任何辐射损伤,但经济损失巨大。据估计,三哩岛二号核电厂的投资为8亿美元,而事故后恢复工作在10年期间已耗资10亿美元。
三哩岛事故所反馈的重要经验是在核电厂的安全设计中需要考虑人的因素,包括在人员培训、提高人员面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以及控制系统的友好性设计等方面需要进行改进。